歷史沿革

歷史沿革
民國41年9月設為澎湖縣馬公鎮石泉國民學校東衛分校。
民國47年8月奉令獨立為澎湖縣馬公鎮東衛國民學校。
民國57年8月易名為澎湖縣馬公鎮東衛國民小學。
民國70年10月25日馬公市改制,易名為 澎湖縣馬公市東衛國民小學。
民國85年校舍重建,於民國87年底完工。

學校概況
       小而美的東衛國小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東衛里,創立於民國47年,學區包括東衛、安宅兩里共一校,資源共享,學生及教職員工合計 92 人。創校50年來,歷經七任校長,無不兢兢業業,使它成為教與學的樂園,101年8月陳神勇校長就任以來,在既有的基礎上,更是積極規畫改善,本著一步一腳印,一勤天下無難事的精神,全力爭取上級補助與社會資源,展現了卓越的教育品質;校園花木扶疏,綠意盎然,更成為孩子們成長學習與成人再學的教育場所,更是教師實現教育理想的好地方。本校重視學生的多元學習與發展,期能樹立學校特色,激發學生潛能,於是在全體教師群策群力下,展現了以下的成就與特色,列舉數則如下:

1.鄉土教學資源中心:增進對本土歷史、地理、自然、語言和藝術的認識,並培養、保存、傳遞本土意識,以激發愛護鄉土的情懷。
2.科學與資訊教育:培養學生富創意與思考能力,積極參與科學教育活動,全縣科展表現優異。
3.美術教育校園規畫,把美育融入學生的生活領域,將冰冷的壁面賦予生命,師生共同建構一幅幅優美貼畫。
4.美勞教學:加強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,配合社團成立繪畫班,設置「春牛埔藝廊」展示學生作品,讓藝術的花朵在童年綻放。
5.書法教學:成立書法班,配合晨光時間指導,參加各項比賽屢獲佳績,並與繪畫班每兩年舉辦ㄧ次「師生美展」,以 鼓勵學習,激發成就感。
6.音樂教學:積極推展音樂教學,期能透過音樂,陶冶學生品行。並成立「直笛團」,對外比賽屢獲佳績,代表本縣參加全國音樂比賽表現突出。
7.讀經教育:積極推動德育,教師引導小朋友讀經,領略古聖先賢的生活智慧。
8.成立義工導護團:成員28名,輪值護衛學童上學的安全,儼然是社區學童的「守護神」。
9.設立文化櫥窗:宣導多樣資訊及佈置輔導專欄,以期發揮潛在課程的功效。
10.大石造景:敦請社區人士共同參與校園規劃,以達境教功能。
11.綠化美化校園:有「綠色長城」美譽的青青校樹,綠綠庭草,奼紫嫣紅的花朵,見證了多年綠化的成果,營造優質的「教」與「學」情境。
       東衛國小是個與時俱進,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學校,在這服務的師長,熱忱、負責、團結和諧,在美麗校園灑下愛的種子,期盼所有的幼苗均能健康成長、茁壯,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樑。

社區概況
      本校學區有東衛里及安宅里,東衛里面積1.505平方公里,居民以呂姓為主,次為莊姓、陳姓及楊姓等。安宅里面積有1.5平方公里,包括「宅腳嶼」和「山尾」兩處聚落,居民以蔡姓為主,次為謝姓、李姓、王姓及薛姓等。東衛與安宅同屬濱臨內灣淺坪的社區,世居居民全是由金門遷移而來,都有宗親關係,生活型態也都相同,多半務農、打零工或從事軍公教的職業,尤其在海軍第二造 船廠擔任技工人數比例偏高,是家長職業一大特色。潮間帶的漁作,只是一項貼補家用或是休閒性質的活動。因此兩里早期均為典型的農村聚落,居民都能守望相助,和樂相處,是 凝聚力極強的社區。近年因農收微薄,年輕勞力逐漸遷移台灣本島,所以農作只有「菜宅」的蔬果種植,原本農地大都荒廢。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,居民由農轉工或轉入其他行業者眾,建築及藝術乃成為新興的行業。有的從事泥水匠,或成為建築商;有的從事石雕藝術,或成為特產行。由於賺錢的途徑多,經濟顯現活絡,居民的生活水平提昇,居家的品質跟著提高,傳統的合院古宅也被西式洋樓所取代,而經濟能力的提昇與生活型態的改變,更促使家長有餘力重視孩子的學習,對學校的活動都能積極的參與和關懷。